过去两年,AI 产品的形态经历了一次悄无声息但深刻的转变。最初,人们把 ChatGPT 当成一个“万事通”的聊天窗口,各种外部 App 都在想办法“嵌入 Chat”。从最早的 ChatGPT 插件到后来的 Actions,每个 App 都希望被 ChatGPT 调用,希望在那一行对话背后,能让模型触发自己的服务。这种形态其实沿袭了传统互联网思维:AI 是一个超级入口,而所有第三方都是被调用的 API,它们被动等待用户的自然语言指令,然后在后台完成任务。这一时期的 Chat,更像一个智能中控台,App 只是工具箱里的螺丝刀。

但今年情况变了。OpenAI 推出了 Apps SDK,一切开始反转。过去是 App 嵌入 Chat,现在是 Chat 嵌入 App。这听起来只是语序的变化,实则是产品范式的质变。Apps SDK 让开发者可以构建自己的 MCP 服务端(Model Context Protocol Server),再配上前端 widget,小到一个查询组件,大到一个完整的操作界面,都能被模型直接加载到对话中。与此同时,App 自身也能反向调用 ChatGPT,让聊天成为自己应用内部的一部分。这意味着 ChatGPT 不再是一个独立入口,而开始“渗入”每一个 App 的界面、逻辑与体验之中。

过去的“App 嵌入 Chat”,是一个单向的服务关系——用户通过自然语言驱动模型,模型再驱动 App;而现在的“Chat 嵌入 App”,是一种交互融合——用户在 App 内部与 Chat 对话,Chat 直接理解上下文,甚至操控界面。这就像过去我们在浏览器中打开网站,现在则是网站本身拥有了浏览器的能力,能与用户自然对话。App 不再只是一个被动执行的壳,而成为承载语义、承载意图的场景容器。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底层的控制权迁移。过去,Chat 是交互中心;现在,App 重新成为主舞台,Chat 成为它的语义操作层。这一转变其实在技术上早有伏笔。MCP 协议让“对话”成为一种系统级的接口定义。一个 App 不需要再造自己的意图识别模块,而只要暴露出资源和工具,ChatGPT 就能自动理解并驱动它。App 的每个按钮、数据表、状态更新,都可以被模型感知,这意味着 UI 正在语义化。UI 不再只是“展示”,而是可以与语言双向互动的接口。

这种语义融合的趋势,带来了人机交互范式的重构。过去我们设计应用是任务驱动的,用户需要点选、填写、确认;未来则是意图驱动的,用户只需说出“我想要……”,Chat 会在 App 内部组织出整个操作流程。这种体验甚至比“超级应用”更彻底,因为 Chat 成为每个 App 的“灵魂中枢”,它理解上下文、记得用户偏好,并能主动行动。AI 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新的操作系统。

对开发者而言,这意味着游戏规则彻底改变。Apps SDK 把一个应用拆成两部分:一个是 MCP 服务器,负责逻辑和数据;另一个是 widget,负责界面展示。这种模式像极了“小程序”,但又更自由、更语义。你可以只提供一个功能模块,被全世界的 Chat 实例调用,也可以构建一个完整应用,把 Chat 嵌入其中,成为用户的智能前台。未来的应用开发,不再是“做一个网站”或“做一个 App”,而是“定义一个语义接口”,让 AI 能够理解并协作。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Chat 正在吞噬 UI。过去十年,我们在屏幕上用按钮和菜单组织世界;未来十年,我们用语言组织世界。Chat 不再是入口,而是一层无处不在的思维接口,贯穿在每个系统、每个应用、每个工作流中。操作系统之上会再长出一个“语义层”,它像空气一样存在,时刻等待我们的指令。而 App 不再是孤立的工具,而是一个个可被语义调用的能力节点。

当 Chat 嵌入 App 的那一刻,软件世界的边界被重新定义了。AI 不再是一个外部服务,而成了交互本身。我们正从“操作界面”迈向“对话界面”,从“功能模块”迈向“语义模块”。所有的应用都将逐渐变成可以对话的存在。而那时,Chat 不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标签: chatgpt, AI, openai, apps sdk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