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默认分类 下的文章

过去两年,AI 产品的形态经历了一次悄无声息但深刻的转变。最初,人们把 ChatGPT 当成一个“万事通”的聊天窗口,各种外部 App 都在想办法“嵌入 Chat”。从最早的 ChatGPT 插件到后来的 Actions,每个 App 都希望被 ChatGPT 调用,希望在那一行对话背后,能让模型触发自己的服务。这种形态其实沿袭了传统互联网思维:AI 是一个超级入口,而所有第三方都是被调用的 API,它们被动等待用户的自然语言指令,然后在后台完成任务。这一时期的 Chat,更像一个智能中控台,App 只是工具箱里的螺丝刀。

但今年情况变了。OpenAI 推出了 Apps SDK,一切开始反转。过去是 App 嵌入 Chat,现在是 Chat 嵌入 App。这听起来只是语序的变化,实则是产品范式的质变。Apps SDK 让开发者可以构建自己的 MCP 服务端(Model Context Protocol Server),再配上前端 widget,小到一个查询组件,大到一个完整的操作界面,都能被模型直接加载到对话中。与此同时,App 自身也能反向调用 ChatGPT,让聊天成为自己应用内部的一部分。这意味着 ChatGPT 不再是一个独立入口,而开始“渗入”每一个 App 的界面、逻辑与体验之中。

- 阅读剩余部分 -

早上听播客,提到京东最新财报:营收同比大涨 22.4%,但净利润却暴跌了 51%。

背后原因其实很简单——外卖。营收的增长靠外卖,利润的下滑也来自外卖——的补贴。

既然如此,今天就聊聊京东外卖。

过去三个月,我至少点了 30 次紫燕百味鸡的套餐,几乎都是在京东下单的。

京东到手价基本 20 元左右,而美团、饿了么同样的套餐普遍要 30+。

当然,饿了么和美团通过各种领券活动也能做到接近的价格,但我不喜欢这种“套路”,我更喜欢直接明了的“一口价”:点进去是多少就是多少,别搞花活。

除了紫燕百味鸡,我还薅了不少次库迪咖啡,到手价基本在 3 元左右。不得不说,东哥的补贴确实很猛。

根据财报,上个季度京东外卖亏了 144 亿多,这是真·百亿补贴。

说到“百亿补贴”,最早喊出这个口号的是拼多多。出于好奇,我去查了下拼多多的财报。结果发现拼多多的年度亏损最多也就1.5亿美元(约 10 亿人民币),而且自 2021 年起就已经开始稳定盈利了。那当年的“百亿补贴”,到底补到谁手里去了?

所以说大家都在补,只有东哥是真补!

看来东哥不仅把员工当兄弟,连用户也当兄弟。

- 阅读剩余部分 -

2025-10-09T10:01:24.png

话说,作为圈内人士,农夫山泉的钟睒睒大概率是知道这些八卦的,但之前被娃哈哈各种恶心,人家硬是啥也没说,这就是人品,这就是口碑。

话说回来,凡是拿爱国作为营销噱头的品牌,有一个算一个,全是垃圾,无一例外。有句话说得好,爱国是流氓们最后的庇护所。

更进一步说,凡是高举爱国、民族大旗的品牌,都是想割同胞韭菜的,没办法从产品力上营销,就只能整这些幺蛾子。

现在回看那些只喝哇哈哈的人,是不是很搞笑,他们买的每一瓶哇哈哈,都有一份给了人家美国的私生子。

现在基本盘们开始站队正妻嫡女了,自我代入整小三,又开始搞笑了。在商言商,别整那些没用的,好好做产品才是王道。

国外有一家公司近期推出了一款  Apple Watch 的外设 tinyPod,看起来是一个 Apple Watch 的壳子,不过里面还是有个蛮有意思的设计——一个跟 iPod 一样的转盘。

看一下官网的演示视频,看起来确实不错。

从视频演示来看,还是蛮顺滑的。tinyPod 官网上解释了转盘的工作原理,大意是内部采用机械方式,把转盘直接连接到 Apple Watch 的表冠上。

- 阅读剩余部分 -

看到一篇文章,帮我解决了一个疑问,就是 Chrome 插件到底安不安全。

这篇文章提醒大家在使用 Chrome 插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除了甄别插件来源,还要看看插件访问的权限,尽可能只授予最小的权限。

如非必要,不要安装任何插件。

下面是原文。

- 阅读剩余部分 -

每隔一段时间,“美国登月造假”这件事就会火起来。最近我就刷到了很多有关视频,有质疑的,有辟谣的。本来我没打算掺和这件事,因为多年前我就看过一篇很详细的辟谣文章,针对谣言一条条驳斥过了,而且现在也有很多辟谣的视频讲得也很详细,所以我觉得没必要从技术层面再复述一遍了。

所以今天我要从非技术角度分析一下这群傻逼。

- 阅读剩余部分 -

本文转自本人博客,写于2022年。

今天来聊聊刘慈欣的《三体》。

第一次读《三体》是我大学时代,2010年前后,同班的隔壁舍友推荐的。当时我看了个开头就有点看不下去了,因为明显感到作者是个 24K 纯理科生,文笔略显生硬。不过作者写到了文革,对于敢在作品中融入这段历史的作者我总是高看一眼的,所以坚持读完了第一部,但最终第二部没看完。 直到工作以后,才买了电子书翻了一遍。

- 阅读剩余部分 -